楼主
浅谈我对古代汉语的认识
浅谈我对古代汉语的认识摘要:
众所周知,中华文化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我们祖先曾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代汉语伴随着伟大的中华民族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前行了三千多年。通过这学期对古代汉语的学习,让我对古代汉语有了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
正文:
说起古代汉语,我们应该都不会感到陌生。因为从初中开始,我们就已经开始接触它的一个分支——文言文。但只是对其进行了比较粗略的学习,比较杂乱,并不系统
那么究竟何谓古代汉语?根据学习,我们知道它是有一定的时代范畴的,即“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民族交际语,我们称之为古代汉语。古代汉语历史悠久绵长,为交际语主体。
并且古代汉语也是有其内涵的,它包括文言和古白话。但是我们也都清楚现在我们所学的只是文言文,却并没有学习古白话。那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说古白话就不重要吗?其实不然。由于古代的文化遗产绝大部分都是用文言记录的,不会文言就不能阅读古籍,就无法直接继承古代文化遗产。而学习古代汉语,正是培养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唯一途径。
这学期的古代汉语,我们系统的学习了文字,词汇,及语法。而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便是文字这一章节。
文字不仅有其浓厚的文化历史底蕴,还有其独特的魅力。而中华民族所使用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属表意体系的文字,也是唯一沿用至今的文字。光辉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也主要是由汉字记录的。
通过学习,我发现汉字是非常有趣的,尤其是它的形体结构!关于汉字结构的传统理论是六书说,虽说它还有一定的不足之处,但它基本上是符合汉字的实际的。比如:“山”,就像一座大山的样子,在一群山的中间有一座高高的山峰。木头“木”呢,本来是一棵大树,上面是许许多多的树枝和树叶,下面是大树的根。“水”本来画作流水的形状,现在把它变成三点水,放在跟水有关的字的左边。在汉字里面,跟水有关的字的左边,一般有三点水旁,比如:出 汗的“汗”,黄河的“河”,长江的“江”,还有流水的“流”。 跟木头有关的字,它的旁边或者下边有木字,如:椅子的“椅”,枫树的“枫”,桌子的“桌”。而跟人有关的字呢,就用人字旁,如:“你”、“他”、“们”,还有表示人靠在树上休息的“ 休”等等。
汉字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先后出现了许多种字体:甲骨文、金文、小篆,被称为古文字;汉隶、楷书被称为今文字。秦末汉初是古文字向今文字发展的过渡时期。
接下来从词汇的角度来认识古代汉语。在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里,词汇是变化最显著最活跃的,他几乎是处在不同的运动发展变化中。古今汉语是继承发展的关系。其继承性保持了汉语的相对稳定性,其发展性又形成了古今汉语各自的不同特点。了解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状况、历史发展及意义演变等基本知识,不仅有利于我们很好的掌握古汉语词汇意义,顺利的阅读古书籍,更有利于我们理解把握现代汉语的来龙去脉,准确的使用现代汉语词汇。
汉语的词形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构词形态基本一致,都有单音词和复音词两部分组成,这体现了汉语构词的继承性;但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复音词为主,这体现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别。
古代汉语构词形态的一大特点是:以单音词为优势。例如《三国志》中一句“备弃妻子走”,其中的“妻子”,并不是现代汉语中所理解的“男子的配偶”,其译为“妻子&儿女”。另一特点即复音词构形多样:单纯复音词&合成复音词。其间的分类又是多种多样,从多种角度为我们展示了古汉语词汇的纷繁魅力。
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就像是一条缓缓流动的长河,语言就是那流淌的河水,将古老的文明由远古载入现在再送向未来.词,则是组成河水的滴滴水珠,而包含于其中的词义就像一个个有生命的细胞:有生有死、有矛盾有运动,在运动中变化着自己的意义.这其中溶入了社会制度的更迭、生产的发展、人们认识的改变等诸多因素。
因此,在此不得不提的就是:古今词义的演变。而古今词义的演变,大致有四种表现:1.词义的扩大——某词从原义发展到新义,所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扩大,原义仅仅表现为新义外延的一部分。例如:“江”、“河”本来专指长江黄河,后来泛指一切河流。如《齐桓公伐楚》“东至于海,西至于河”。这里的“河”指的就是黄河。2.词义的缩小——某词从原义到新义,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的缩小,新义仅是原义的一部分,新义包涵在原义之中。例“宫”古指房屋的总名,今仅指宫殿、殿堂。《战国策•秦策》中:“父母闻之,清宫除道”。这里的“宫”,指的就是房屋。3.词义的转移——某词原义和新义所指的概念发生了演变,由A概念去表示B概念C概念。例“恨”的本义是遗憾。“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枉灵也”中的“恨”,就是遗憾之意。而今指仇视,怨恨,对人、事、物极其不满。4.感情色彩的改变。例“谣言”,古指民间的歌谣及谚语,典型的中性词。而今专指四处流传的,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贬义词。《搜神传》“长安中,谣言曰…”中的谣言指的就是民谣谚语。
最后,从语法的角度浅谈一下。古代汉语的语法和现代汉语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又有明显的不同。它们的基本一致
主要表现在基本规律上,例如词类的划分、各类词的语法功能、句子的句型、句子的六大成分、语序等;明显不同主要表现在具体规则和所用的词语上。通过学习,我发现词类活用在现代汉语中虽未绝迹,但和古代汉语比起来要少多了。
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是非常普遍的。而在古代汉语里,实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是可以灵活运用的。即实词在进入具体的文句之后,实词常常临时改变自身语法功能,而具有他类词的语法功能,此类词被称之为实词的活用。
实词的一般活用,主要包括:1.名词、动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2.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3.名词、动词活用作状语。而实词的特殊活用现象主要有三:1.使动用法。2.意动用法。3.为动用法。
举个例子来说,例如:“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例句中的“王”是名词,本来不能带宾语,但这里它带上了宾语,与后面的“我”构成了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王我”是“使我为王”的意思,名词“王”活用作使动。这里就属于古代汉语实词的特殊活用现象。
再比如:“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齐策》)。“美”是形容词,后面带有宾语“我”,“美我”是特殊的动宾结构,是“认为我美”的意思,名词“美”活用作动词。这里则是属于古代汉语实词活用现象里的意动用法。
如果我们要想准确的阅读、理解古代汉语文选,就必须要对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十分熟悉,这是我学习语法这一章节最深刻的感受。
总结:
学习古代汉语,任重道远。我们学习古代汉语并不是单纯的为了学习而去学习。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古代汉语,有利于提高我们自身的文学素养,当我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时,就能够熟练自如的去发掘我国古代丰富的文化宝藏。
1楼
汉字的确挺有趣的,顶一下!
作者:116.208.102.*10-10-18 17:48回复此贴
共有回复1篇 1